有的人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03 16:22:27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的人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学反思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的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才能突破重、难点呢?通过多次磨课,还有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加上我自己的反复琢磨,最终思路越来越清晰了。终于,我决定通过多样的朗读去让学生感受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这时,我的思路很清晰,便迅速执教了这一课,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恰当运用过渡语,激发兴趣。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多次用了过渡语,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如我上课一开始就通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首诗来让学生了解鲁迅,因为这句诗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立场。接下来用“正因为鲁迅这样爱憎分明,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才有很多人敬佩他,以至于他去世了,还有人久久不能忘怀他,去纪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纪念鲁迅的诗,叫什么呢?”这句过渡语承上启下,很好地衔接了下文,也很自然、顺畅地引出了题目。还有,在讲完一至四小节后,需要引出第五小节乃至后面的内容,我的过渡语是“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相同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便很快说出了从五至七小节可以看出,从而很自然、顺利地进入到了第五至七小节的教学中。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学生对这首看似枯燥的诗一下子变得兴味盎然,所以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同学很多,看见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内心的喜浪不停翻滚着。

二、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首诗因为和学生生活的时代是相脱离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对这首诗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让他们读的方法——以读促思,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并采用了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方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能理解诗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从而轻松地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很快懂得了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而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遭到唾弃的道理,而鲁迅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所以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朗读技巧,让课堂更有趣、有效。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首先采取了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流畅,教学设计自己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这首诗写于1949年,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是相脱离的,而且本文又是诗歌,诗歌是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基于这两点,我觉得作为小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把握这首诗的,所以牵着学生的地方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或许我应该对他们再多一些信心,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 ……此处隐藏7099个字……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教学反思1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教学反思14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有的人》确实应该是鲁迅单元的首选。诗歌内容简单,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通篇都是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而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鲁迅就是为人民奋斗牺牲,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代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作,题目却用《有的人》为题,更是加强、突出了主题的意义,这种对比鲜明,让人感觉深刻。

回顾我的教学设计:

一、承接上文,以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切入点导入,回顾“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上,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了这首著名的《有的人》,介绍诗人臧克家(1905-20xx),20xx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二、生自由读诗3遍,理清文章结构,总起——两种人的对比——两种人的下场。

三、认识两种人,体会诗句中的深意。指导读;分读;轮读。

四、了解两种人的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指导读;分读;轮读。

总结拓展历史上的这两种人,积累两个名句。

今天的诗歌课最成功的部分应该是读,回顾原来的语文课,有些真的是读少了,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体会真是读着读着就出来了。

关键是怎样调动大家激情澎湃地读!

这节课,分男女生读两种不同人的不同表现,感觉效果不佳,女生声音太细,不够坚实有力。但是我们的“创新读”效果很好,让小廖同学一个人读“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三种行为,然后大家一齐回应他的下场,通过学生的读,学生们似乎很享受这种读,读出了一种似乎把敌人“痛揍”了一顿的感觉,大家读得“很解气”,在这样的读中,同学们应该是深刻感受到了诗人语言虽然“浅显直白”,但是却那么精妙准确吧。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还是需要多读,虽然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朗读训练时间太多的课堂似乎有点浪费他们的时间,但是对于整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氛围还是很有好处。

有的人教学反思15

这首诗是我上的一堂公开课,在精心准备了之余,上完这节课依然有些感想要说。

首先,诗歌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另外在朗读方面以后要加强指导。

《有的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